商品销售都是有一定的销售方法,葡萄酒亦不例外。一些常见葡萄酒销售套路,你遇到过哪些?今天,与小编一起来分析这些葡萄酒销售套路,脱离被销售的“命运”。

葡萄酒销售套路1:“我们这个酒,女孩子比较喜欢喝”
果然不出所料,说这话的推销员向你推销的十有八九,是有甜味的“酒”。至于算不算是酒,还要打个问号。
譬如,烂大街的几十元的“加国冰酒”;贴标的成本价只有几块钱的汽泡甜水,还各种颜色,花哨得作呕,开瓶后滋滋作响,状态有如雪碧。这种“酒”,说白了,只怕没市场不怕没原料,各种瓶型各种标,随你挑!你一个月下上千个货柜,它都分分钟帮你搞定。
当然,许多甜型葡萄酒虽然价格低廉,但跟葡萄酒还是沾点边的。除了在酿制时添加额外的糖分,目的是遮掩葡萄酒本身的低劣品质。如果酿酒的原料品质不佳,或者在酿制过程中出现失误,掩盖这些缺陷的有效方式就是添加糖分。
虽然喜欢甜型葡萄酒无可厚非,但也要真正懂得挑选和品鉴。
真正优质的甜型酒,其甜味来自酿酒葡萄本身残留的糖分。这类酒在酿制时,不会为了遮掩什么,而去添加额外的糖分。而这种酒最大的特点,是除了甜,酸度也高,所以喝起来甜而不腻,还有很多如烤榛子、干杏仁、花香、蜂蜜、果脯、和馥郁的水果等香气,回味绵长。

葡萄酒销售套路2:“它是法国酒最高等级AOC、意大利最高等级DOCG”
且不说法国酒60%的酒款,都是来自AOC级别的葡萄酒。而意大利酒却根本不必太在意等级的划分。上千元的意大利IGT等级的好酒多了去了。
有30元的AOC,也有上万的AOC,等级实在是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而IGT也被意大利酒王西施佳雅实力打脸了。
AOC分级只是官方针对葡萄品种、成熟度、酒精度、葡萄种植技术、产量和酿酒技术等做的各种规定,经过检查达到标准的原产地命名。实在不能代表品质。若再有人用AOC来忽悠你,你可以直接拉黑了。

葡萄酒销售套路3:“我们是拿这个酒和奔富、拉菲PK的”
首先,这世界上确实有很多酒可以在消费者口感上胜过拉菲的,比奔富要好的更是能找一大把,不过那些酒都不是吃素的,不是膜拜酒就是车库酒,市面上流通的并不多,更是极少在街头上招摇。话说回来,说真的,用二锅头和奔富、拉菲PK,北京那个地块的酒迷应该是首选二锅头的吧?
不同的酒庄、不同的酿酒师、不同的酿造方法,完全不搭边的两款酒,硬是要抹黑一下拉菲、抬高一下自己的身价,听得多了,也就腻了。
“我们酒庄采用赤霞珠和梅洛、品丽珠混酿,和拉菲一样,而且比拉菲容易入口。”
每当听见这样的话,真想反驳,但,还是算了吧,由他去吧。

葡萄酒销售套路4:“我们这款酒,扫码价出来1888!”
商家被扫码APP坑钱的报道不是第一次了。交多少钱,想标什么价,标多长时间,怎样续费,都有明码标价。曾有骨头硬的朋友不愿交钱,两百元的成本价被标成二十元。就因为这,弄虚作假成风,谁能从中得利,大家心里都清楚。
信扫码?听川普说相声可能更靠谱吧。

葡萄酒销售套路5:“这款酒可是拿破仑爸爸生前最喜欢的”
多少教皇新堡酒都被“九代教皇青睐”;提起波玛村就想起拿破仑;提起香槟,就想到蓬巴杜夫人,和贵族用酒;还有经常被拿来消费的路易十三四五,某某公爵,某某伯爵,某某男爵子爵。
一方面,这说明葡萄酒确实历史悠久、世代传承。作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葡萄酒和历史上的重大人物有交集的确在正常不过,而有些传统的古老酒庄,确实可能是某家贵族的产业。
但另一方面,滥用桥段的背后,是那些在现代,或者是当代乏善可陈,或者就是纯属站队的产品,根本没有可以炫耀的、不值那个段位那个价的虚假宣传。有很多酒确实是天之骄子,荣誉等身,这也就要承受盛名之下,众口铄金的诋毁、抄袭,和模仿。
喝酒时,产品有谈资是有益的,至少可以愉悦心情,但大可不必因为“贵族”、“皇室”就把价格抬高到和品质不符的地位。
其实,也并非每一名店员都有多么懂酒,懂酒是他的优势,但即使不懂酒,他们只要把每一款酒的基础特点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给顾客。以上葡萄酒销售套路还是避免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