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老酒收藏中经常听到的关于外观的行话,富含仅与老酒密封形式有关的行话。“压盖”和“螺帽”是密封的行话。此外,许多密封形式被用于早期的国内葡萄酒。接下来,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木塞
以木塞塞酒,应该是瓶装酒最早使用的封口形式。清代、民国时期的杏花村酒坛,用的基本都是木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仍有酒厂沿用木塞封口的方式,如双沟大曲、古井贡酒、尖庄曲酒。木塞封酒,确实朴质有加、古典味十足,但缺点是容易跑酒。
压盖
又称啤酒盖,是一种采用啤酒压盖封口的工艺技术;压盖封口的工艺,应该在民国时期便已有小规模的推广,有不少民国时期的酒,当时的家族酒坊,尤其是江浙沿海一带的老字号酒坊,它们或回收、或定制国外的啤酒玻璃瓶,于是,采用压盖的工艺也便不足为奇了。压盖工艺一直沿用至今,其中鼎盛时期应是解放后至九十年代初,这也成为藏家们判定老酒年份的标准之一。这种封口形式可以很好地瓶中液体不挥发,有些七十年代流传下来的压盖封口老酒,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实属难得。
然而,压盖工艺致命之处在于它容易造假。造假者回收玻璃瓶和原有的啤酒盖便可以通过简易的压盖机,重新对酒进行灌装,神不知鬼不觉地给空瓶灌上假酒。如江西市场上 90% 的陈年老四特酒都以这种形式进行制假,这样的酒,采用真瓶、真封口,辨别起来难度高。
玻璃盖
玻璃盖的老酒,在收藏市场上非常少见。在我的收藏生涯中,也不过收藏了寥寥数瓶,且均产自民国时期,非常珍贵。更难得的是,尽管是玻璃材质,这些瓶盖与瓶口的结合度非常契合,有些酒尽管年近百年,却只有部分挥发,这样精湛的工艺,令人感慨惊叹。
塑盖
塑盖指的是酒瓶采用的塑料盖进行封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酒厂普遍采用塑盖,大部分酒在塑盖外,还会采用一层封膜。老酒的塑盖封膜,同样是断代年份的重要依据之一。一些造假老酒者,会对失去封膜的酒进行重新包封,称“后封膜”,因此封膜的颜色、光泽、脆硬度,则成为老酒鉴定的一大标准,这一点将在有关造假的行话部分专门讲到。
旋盖
指酒采用金属铝旋盖封口的技术。旋盖封口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当时在国内应以汾酒等名酒厂为代表,率先采用这种先进的封口工艺,而它大规模在国内酒厂进行使用,应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旋盖封口密封性较好,对于老酒藏家而言,它还有一大优点:一瓶旋盖的酒,一旦封口破坏,倘若要造假则无法复原。
如上所述,啤酒压盖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塑料盖的密封膜以后还可以仿制,但是一旦打开瓶盖,就无法恢复,除非生产出和当时一模一样的瓶盖并重新包装,这无疑增加了伪造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