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5-2002年的18年里,葡萄酒产量一直停留在20-30万吨之间,有时还下降到十几万吨,产量停留不增长的因素大概有这几个:第一是人们的饮用习惯问题;第二是消费者的收入很难长时间去消费葡萄酒;第三则是葡萄酒的市场定位还未定义好。

谈到葡萄酒的市场定位,我们要回顾一下生产厂家是不是对葡萄酒有些认识上的偏差。从生产厂家来看,没有必要仅仅是向特级酒和优级酒方向努力而忽视大批量销售的佐餐酒,更不要把佐餐酒装在特级酒或优级酒包装里,用普通酒卖出高级酒的价格,也不要认为佐餐酒就不是好酒。根据国际国内葡萄酒的生产和市场情况,我们客观地将葡萄酒分为三个等级,佐餐酒在产量和消费量都是最大的部分。"佐餐葡萄酒"这个词来自英文tablewine和法文vindetable,也有人称其为everydaywine,意思是就饭就菜喝的酒或日常饮用的酒。喝这样的酒没有那么多的礼节也没有那么多的说道,不必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不用考虑繁杂的饮用程序和配什么菜,更没必要去弄什么绅士风度,仅仅是随意随便喝喝而已。我们注意到:佐餐葡萄酒是一种不拘场合和饮用随便的大众酒。
如果把葡萄酒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大众消费的大量佐餐酒就是"俗"文化。这种佐餐酒就像宁波人吃的臭冬瓜、天津人吃的锅巴菜、东北人吃的猪肉炖粉条、云南人吃的油卤腐、四川人吃的泡菜那样,一日不可或缺。"俗"扎根于大众日常生活当中。葡萄酒生产和饮用大国的饮客喝葡萄酒固然有高层次的人在正式场合安排,而更多的葡萄酒是在家里面和小餐馆酒馆被日常喝掉的。如"旧世界"国家他们有采购大包装葡萄酒的习惯,每逢周末,开着"半截美(的士头)"到葡萄酒厂,抱下20升的大肚小口的瓶子,走到售酒机旁,把瓶子灌满,出门结账,回家慢慢喝。这种售酒机和加油站的加油机相似。他们还有到餐馆吃饭饮用散酒的习惯,半升散酒约合人民币5块,依他们的收入,和我们花1块钱喝一斤葡萄酒差不多。"新世界"国家如澳大利亚,他们无论是家常还是野餐,大量地喝掉盒里包(bag-in-box)的葡萄酒。
这种方式通常是以3~5升或更大的方式装在一个多层膜的带按嘴的袋子里面,然后包装在一个纸盒里,打开后酒随喝袋子随瘪,所以就不存在一次喝不完酒会氧化或腐败坏掉的问题。使用这种包装更给消费者带来实惠:以5升的盒里包为例,这个容量相当于6.66瓶酒,如果使用玻璃瓶包装,就要有6个瓶子、6个软木塞、6套标签、6个热缩帽和一套隔垫和纸箱,这还不算运输体积大、玻瓶易破损、重量大等等增加的费用。这些费用都分摊到每瓶酒里面了。而使用盒里包,其费用仅仅相当于瓶子包装的三分之一。价值不菲的包装费用抬高了消费者接近和享用葡萄酒的门槛。由于喝葡萄酒像吃饭那样平常,他们就没有谁和别人说"昨天我和某某喝了葡萄酒"。饮用葡萄酒是文明的象征,她说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用习惯的改变和文明水平的提升。
不否认以前对葡萄酒的全部宣传跟大量工作,但假如市场定位错了,导致价格贵、品味高、很难接近的情况,就会把一个产品弄成很少高层次消费的“曲高和寡”,只有正确了解葡萄酒,将葡萄酒特别是佐餐葡萄酒当作成一种平民大众的消费品,就可以让葡萄酒回归到自身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