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酒评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之一,而它的创造者,正是本文主人公吴书仙。为了学习品评葡萄酒,她曾放弃婚姻,远赴葡萄酒的故乡;为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良性发展,她勇敢地质问著名酒商,并先后3次推动改进了国内葡萄酒的评级标准。她用客观的立场和仿佛具有特异功能的味觉,品尝着美酒,也品尝着自己的人生。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到了上海南站继续往南,吴书仙住的地方距闹市比较远,好不容易找着所属小区,又走了一段长长的路。寻觅门铃时,我的目光先被一块小木牌吸引,很别致,上刻“书酒斋”三字。没有门铃,只好敲,轻声地,怕扰乱主人的雅兴。
门缓缓打开,吴书仙站到面前,即便裹在厚厚的冬装里,她仍然小巧玲珑。“请进,不用换鞋。”嗓音轻柔,礼数周到,背后却传来一声尖尖的“你好”,“鹩哥菲菲,跟你打招呼呢。”她向菲菲眨眨眼。举手投足间,吴书仙既有江南的灵秀,也略带西式的优雅,还有几分俏皮,符合我对葡萄酒鉴赏者的预期。
“书酒斋”面积有限,大大的酒柜却分外惹眼。还有书刊,主要关于葡萄酒,别人写的、自己写的,塞了满满一屋。“不错了,6年前刚到上海,居所才13平米。”自从选择成为一名葡萄酒知识的传播者,吴书仙就自我告诫要耐心、低调,“中国的葡萄酒文化要慢慢培植。”说着她奉上茶。
我略感意外,不是葡萄酒?
“天冷了,喝点红茶暖暖。”不知是否看穿我的心思,反正她解释得自然而坦诚。
吴书仙并非总那么柔弱。曾遇到一名法国顾问,不相信这个娇小的东方女子能领会葡萄酒的奥妙,他拿出一瓶酒,以法国式的傲慢凝视着。面对挑衅,吴书仙从容端起酒杯慢品,随即准确道出味道、年份、土壤状况。语调温文尔雅,对自己的判断却有着不容置疑的信心。法国人频频点头,这个女人不寻常。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葡萄酒,必须吃透她的文化。”为此文学、历史、哲学无所不读。至于评酒,吴书仙自称“嫁给葡萄酒”,为此可以放弃所有。谈话间朋友来电,约去海南过冬,她婉拒,“想多写点东西。”放下电话却喃喃,“好冷。”其实离过婚的她害怕冷,冷,意味着寂寞;所以养了一只“话痨”似的鹩哥,热闹些。“我把青春酿成了一瓶葡萄酒。”望望窗外,吴书仙悠悠说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因为她坚信酒香终会飘出深巷,飘向更辽阔的天地。
中国首位“独立酒评人”
吴书仙的正式职业是“独立酒评人”,说是“职业”,实为单干,没公司也没背景——这个职业就是她创造的。而之所以进入葡萄酒业,纯属“看走眼”,“只想找一个能长久去做的事,觉得葡萄酒行,哪知有那么多道道!”悉心求教几年后,吴书仙发觉,中国葡萄酒市场远未成熟,普及知识,将葡萄酒“汉化”,是当务之急。
吴书仙先去国外接受严格的专业培训。去法国波尔多时丈夫要赴日本,“争执不下,只能离。”这段往事至今令她颇感无奈。学艺时正值隆冬,早上5点起床赶路,9点才到酒庄。工作跟老农一样:看土壤、看果树,和酿酒师交流,流水线、实验室、地窖是常待的地方。2002年,学成归来的她只身来上海,想用专栏的形式传播葡萄酒知识。由于尚无名气,吴书仙主动拜访编辑,并且是女性编辑:请她尝甜酒,用浪漫的语言一描绘,小女生被俘虏,专栏也开成了。“如果我是男的,肯定就是她男朋友嘞。”吴书仙笑言。
2002年至2004年间,痛感于国内葡萄酒行业的不规范,吴书仙连续撰文,抽丝剥茧地质问两家著名国产葡萄酒厂商。文章发表后引起极大反响,促使国家质监局取消了“半汁葡萄酒”,并在新的葡萄酒标准里加入她提出的三条管制:产区、年份、品种比例。
几乎凭一己之力完成壮举,事情的结局让吴书仙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她长期致力于品评葡萄酒,现在何不向前推进,赋予其一个有含金量的名称呢?对于吴书仙而言,这也顺理成章,2001年之后,她已“全脱产”,靠稿费和讲课费维生。“独立酒评人”的概念横空出世,既是给自己的过去一个交代,也是给自己的未来一个规划。
吴书仙相当看重“独立”,决不沾染商业色彩,甚至自己的专栏,但凡编辑有广告要求,她也宁愿停掉。正是由于这份诚信,吴书仙的影响力日益上升。今年1月1日,中国葡萄酒行业新标准正式出台,其中有关葡萄酒的等级划分标准,即脱胎于她的创举。个人影响国家标准,吴书仙已经成功地做了三次。
感觉跟随味蕾飞扬
冬日的阳光渗入窗帘,下午3点,吴书仙还没用午餐——饥饿是品酒的最佳拍档,能让味蕾更灵敏地捕捉每一丝细微变化。看看面前的众多酒杯,吴书仙选择波尔多杯。喝什么酒选什么杯,大有讲究。
酒涓涓入杯。端起杯子倾斜45度,以白桌布为背景,凑近阳光,由上往下仔细端详:主体为宝石红,边缘则呈紫色调,说明很年轻;泛着一层光,说明非常健康。酒的色泽如同女人的肌肤,最容易暴露年龄。摇晃酒杯靠向鼻尖,深呼吸,各类气息渐次铺开。入口,舌头分工运作:舌尖尝甜味,舌面尝酸味,舌根尝苦味,舌头两边尝咸味。2004年酿制,产地法国勃艮第。品过10000款葡萄酒的吴书仙,能精确判断出产地、年份、土壤、气候,甚至每一种香气的化学成分。
随后酒滑进口腔。琼浆柔顺、酒体丰凝、单宁涩重,属于上品。正待吐掉,却有回味涌来,不明显,除非高手,绝难察觉。那是在引诱吴书仙去开掘更深层次。将遇良才,干脆用整个下午,品咂这瓶Pommard,甘草、干草、果干、干菜等气味逐步散发。
“特优”,吴书仙亮出高分。一般人仅仅品酒,她品完之后还要打分。“品酒”和“评酒”,一字之差,呈现的是两种人生。评分标准则是吴书仙根据国际酿酒师工会制定的,分6档:特优、优、优良、良、及格、不及格。吴书仙的舌头近乎苛刻,在新书里她列举了200多款酒,能达到优乃至特优的凤毛麟角。
更多时候,评酒没有那般惬意。葡萄园都在干旱少雨的石灰质土地上,葡萄树很矮,不戴遮阳帽会晒个半死。评酒过程更不浪漫:坐在冷清的实验室里,个把小时尝10多种酒,一天跑四五个酒庄、品五六十种酒是常事。“好酒汁液浓郁,会把舌头染黑,我得用牙刷刷舌头。”
让葡萄酒飞入寻常人家
写了很多文章,也出了几本书,影响、带动了一批人热爱葡萄酒,但吴书仙觉得成绩还远远不够。“法国每年人均消耗葡萄酒63公升,中国才0.08公升,我们的市场还很幼稚。”吴书仙认为这和文化差异有关。她举例,“在西方,喝葡萄酒是不能碰杯的,但中国人照碰不误,因为我们缺那个意识。”吴书仙之所以选择来上海发展,就是觉得葡萄酒属于外来文化,而上海人很乐意接受新鲜事物。
在吴书仙看来,欠缺酒类知识还会给健康带来危害。现在很多年轻人去酒吧,喜欢点由各种酒类混合起来的鸡尾酒,或者婚宴上的新郎为了避免喝醉,用汽水掺红酒、白酒,还有不少人先喝烈酒,再来啤酒,以为缓解。“其实这样更容易醉。因为汽水、啤酒挥发得很快,先喝它们会加倍烈酒的酒性。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啤酒、再葡萄酒、最后烈酒。”
圈外人往往觉得葡萄酒是奢侈品,不用说,“独立酒评人”更是个高端职业。吴书仙则认为,这是由于不了解的缘故。几年前,爷爷的一个祭日,吴书仙带着一款奥地利卡布奇诺咖啡奶油利口酒回老家,和父母亲边聊边饮。“酒里有奶水香呀!”母亲不禁为之陶醉,脸上泛起红光,“姆妈,你微醉的时候最美了。”吴书仙说。从此,母亲爱上了葡萄酒,并且成功地劝吴书仙的父亲戒掉烈酒,转喝开胃葡萄酒。
“葡萄酒也分各种档次,普通人花个三四十元,照样能买到适合自己的酒。每天喝上几小杯,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病、老年痴呆症,还能强身健体。”吴书仙说。现在每逢中秋,她探亲时除了带几盒月饼,还会精选几款适合父母的葡萄酒。在吴书仙的熏陶下,母亲也对葡萄酒娓娓道来,每当获悉上海有雨天,她都会打来电话:“你一个人住,压力又大,阴天时喝点带巧克力味的红酒吧,能缓解情绪。”
“母亲”两字总能撩动游子心弦,吴书仙眺望远方,使命感就这么涌上来:要像酒评界泰斗罗伯特·帕克,一篇酒评影响整个波尔多的酒价!眼看天色又变得阴霾,吴书仙对着家乡的方向喃喃: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闻背景
今年1月1日,中国葡萄酒行业新标准正式出台,其中对葡萄酒的等级划分标准,作出了改进。这一改进,实则脱胎于吴书仙的创举。另据本报1月30日报道,本市质量监督局的抽查结果表明,本市葡萄酒合格率为88.9%,其中3种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已被曝光。种种举措表明,中国葡萄酒行业正日趋规范化、标准化。“对于过去所作的努力,感到十分欣慰。”吴书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