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葡萄酒知识 > 正文

为什么你喝不到酒标上的风味?

2018-08-30 11:15:00 来源: 葡萄酒网
摘要

  可能大家经历过这种情况,我们按照品酒师介绍或者酒标上标注的味道购买一瓶葡萄酒,然而在开瓶饮用时发现,并非跟我们所理解的那些“草莓味”、“奶味”,这是什么原因?是标签贴错了吗?按照品酒师介绍说应该有林布兰(荷兰画家)的感觉,但是我品尝的却是画框的部分.....人之常情,不对吗?

来源

葡萄酒网

投稿

我要投稿

  可能大家经历过这种情况,我们按照品师介绍或者酒标上标注的味道购买一瓶葡萄酒,然而在开瓶饮用时发现,并非跟我们所理解的那些“草莓味”、“奶味”,这是什么原因?是标签贴错了吗?按照品酒师介绍说应该有林布兰(荷兰画家)的感觉,但是我品尝的却是画框的部分.....人之常情,不对吗?

  为什么你喝不到酒标上的风味?

  先不论,不同人之间品鉴能力的差异,更多时候,这种差异来自原始资料的误差。这点可能要从一般酒商品酒词的产生方式开始说起:除了酒评家的专论以外,只有极少数的专卖店和进口商会自己写品饮记录。因此,大部分的葡萄酒庄,都会公布产地内酿酒师的品饮记录,好让外国的大盘商拿去抄。接下来,中盘抄大盘、小盘抄中盘、零售抄小盘,层层传到到到消费者手上时,先不论翻译的精准度,光是那份数据就可能已经是三年前的品饮记录了,其参考价值如何可想而知。

  再者,由于撰写品酒信息的人多半是西方人,因此经常使用西方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食品或植物来形容,对于亚洲地区的消费者来说其实不甚便利。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称之为——现代人的感官危机在农村社会中,家家户户大部分的日常物资都是自给自足,或是与人少量交换得来。同一个村落中同样是腌泡菜,有人放白醋、有人放乌醋,用的糖、盐比例乃至于白菜品种可能都不一样。 这种环境下,在食物上注记“泡菜口味”的意义就不大。因为当时的消费者,并没有一致的泡菜口味印象,每个人看到泡菜一词,想到的风味恐怕完全不同。

  时至今日,小规模食品加工越来越少、人造香料越来越多,现代食品发展到只要口味标示一样,不管哪一家做的吃起来都差不多的奇妙境界。有别于传统社会没有标准答案的饮食习惯,现代消费者几乎完全仰赖“食品标签”与印象的契合度在进行品尝。一块巧克力蛋糕,就应该要有巧克力味;一瓶草莓牛奶,就应该要有草莓味。不同家的巧克力蛋糕,为了让消费者吃到心中预期的巧克力味,口味就会显得很类似。我们身在其中、习以为常,久而不觉其怪。 在这种趋势下,消费者失去了独立判断味觉能力,“标签”成为最重要的苦海明灯。我们按照标示上的风味来挑选陌生产品,出奇的,也经常发现这些产品确实符合我们的想象。

  如此一来,总是玩着“标签 = 预期体验”连连看的消费者,遂养成了相当恐怖的习惯:如果没有标示,就吃不出味道;如果吃到的味道和标示印象不同,就觉得奇怪。其实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大家为什么会问“为什么我喝葡萄酒尝不到酒标上写的味道?” 同时,小编也顺便提一下葡萄酒推广的两大门坎了:喝酒大家都会,但是“喝红酒”一直到现在都被当成有品位的象征,这种精神上的距离感是一般人接触葡萄酒的“第一道墙”。

  其实,看来应该精致但是日渐单调的制造饮食文化驱使下,现在品尝者对于习惯了明确的风味感觉。葡萄酒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异,带有很多不确定性的,这就使得消费者感觉选酒有压力。这种压力下让人迷茫,这可能是一般人接触葡萄酒的另外一道难题。至于在国内市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这行业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

葡萄酒网发布的信息、文章等,如发现有涉嫌侵权问题,请联系hr@putaojiu.com,我们将尽快处理。
  • 热门
  • 红葡萄酒
  • 白葡萄酒
  • 起泡酒
  • 法国
  • 意大利
  • 澳大利亚
  • 西班牙
  • 智利
  • 罗马尼亚
  • 热门
  • 新闻
  • 商情
  • 产业
  • 营销
  • 知识

排行榜

  • 关注度
  • 咨询量

新品上架

葡萄酒商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