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良:品酒要有几分消遣,几分情调你知道吗?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去了解如何品酒,因为学会品酒之后才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酒,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应该如何学会品酒。

剔透的酒杯承载着浓郁的红酒,在指间摇曳,红唇轻抿,芳香四溢在唇齿之间。红酒,总是让人联想温情、幻想浪漫。世间就是有人可以聪慧如此,他们懂得如何尽情徜徉于美酒的世界,在杯盏中用味蕾书写人生。 在丁学良看来,葡萄酒兑雪碧、加糖的喝法,无异于煮鹤焚琴,暴殄天物。他对葡萄酒界评论的快人快语,与他对经济学界的批评别无二致。 丁学良,出生于皖南一户农民家庭。1983年,他的硕士论文《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之概览》在首届全国“中青年社会科学奖”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个奖也促成了他被推荐至美国留学。他的第一本论文集是敬献给一字不识的慈母的,第二本论文集则是敬献给恩师的。如今,丁学良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丁学良说当前的生活与他理想中的差远了,他的理想生活是拍电影,拍历史纪录片,或者在某家大媒体上开设一个品酒专栏。
初品葡萄酒滋味
丁学良喜爱红酒、绿茶、古典音乐和经典电影。谈到旅居海外24年中对洋酒的品味,他回忆说:“刚到美国时只能喝啤酒,因为啤酒最便宜,后来随着收入的提高开始喝威士忌、白兰地,在美国的最后一年,我的收入已经靠近中产阶级的边缘,因此我喝酒的方向也越来越朝着葡萄酒的方向发展。”丁学良现在的家中,有一个专门用来存放葡萄酒的房间。他注意在各种场合收集葡萄酒,就像收藏家收藏艺术品一样。 1984年10月,应哈佛大学政府学院讲座教授麦克法库尔的邀请,丁学良到哈佛大学做学术报告,此次哈佛之行,不但使他如愿以偿地进入哈佛,也让他平生第一次品尝了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
在为欢迎丁学良举行的家庭酒会上,麦克法库尔教授打开了一瓶上等的葡萄酒让他品尝。回忆这第一次喝葡萄酒,丁学良说这不是用嘴而是用想象力在喝酒,虽然对其中的滋味浑然不觉,但在当时的场合和氛围下,敬畏的感觉油然而生。“就像是一个农村的孩子第一次到西方国家大剧院听音乐会一样,虽然他听不懂那些音乐,但他会把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放在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 葡萄酒伴随的是一种西餐文化,丁学良说,“在西方社会,葡萄酒是酒中王冠,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葡萄酒一直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只是在最近十几年才逐渐在中产阶级里普及起来,并开始过渡到更普通的阶层,一方面使葡萄酒开始走向平民化,另一方面也因人们开始知道饮用葡萄酒有利于健康,代表了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
在澳大利亚做“选酒大使” 丁学良对葡萄酒的真正了解,归因于他在澳大利亚的3年生活。他至少喝过两千多种葡萄酒,对葡萄酒的鉴赏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准。丁学良特别强调,喝葡萄酒时,心里要坦坦的、悠悠的,要有几分消遣,几分情调。他说品酒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境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以与葡萄酒联系到一起,比如爱、比如文学、比如音乐。在他看来,葡萄酒是要与艺术融为一体的。 丁学良说,在澳大利亚的那段日子里,每周五下午是他最愉快的时光。因为每到此时,国立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同事和研究生们都会举行GardenSeminar(花园研讨会),大家一边喝着酒,一边交流最近一段时间的研究心得。花园研讨会一般在室外举行,由于澳大利亚一年四季都比较温暖,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在这样的环境中饮酒聊天,自然是惬意非常的。
到了第三年,“花园研讨会”的选酒任务已经落在了丁学良的头上。选酒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选酒的人一定要在预算内买到最好的、最适合大家品味的酒。丁学良为承担这个“选酒大使”的差事感到十分自豪:“一个中国人,对于洋酒、葡萄酒的了解,能够达到让那些西方人都认可信赖的程度,这的确让我感到骄傲。” 丁学良最喜欢的是红葡萄酒,他认为红葡萄酒在酒类中的地位,就像钢琴在乐器中的地位一样。最顶级的葡萄酒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技术,世界上没有两瓶完全一样的葡萄酒,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因为葡萄酒是一种有生命的酒,是有灵魂的液体,正如波德莱尔在一首诗歌里写的:昨天晚上,酒的灵魂在酒瓶里唱歌。
葡萄酒在装瓶后仍然会继续生长、成熟,使酒的香气、色泽及其结构日趋完美。若再经过若干年的窖藏,酒的香气更加丰富浓郁,口味更加圆润柔顺,酒体更加成熟丰满,宛若养在深闺的小姐出落成身穿晚装、举止优雅的伯爵夫人。每一瓶葡萄酒都充满了神秘感,因为其不可预测性,你永远不知道开瓶后会是什么样的惊奇与惊喜。即使是同一瓶,由于醒酒时间、饮用湿度,酒杯深浅、菜肴搭配的不同,也会呈现出微妙的差异。所以,喝葡萄酒其实就是一次愉快的去未知地区的旅行,有期待,有惊喜,同时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应该如何学会品酒呢,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做了介绍,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让大家更好的去了解不同的葡萄酒。如果大家有更多的建议的话,也非常欢迎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