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葡萄酒知识 > 正文

葡萄酒业发展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呢?

2019-03-26 11:15:12 来源: 葡萄酒网
摘要

葡萄酒的行业发展,有两样是比较重要的,那就是原材料和酿酒工艺,不过,有一些人认为还有一样是很重要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来源

葡萄酒网

投稿

我要投稿

   葡萄酒的行业发展,有两样是比较重要的,那就是原材料和酿工艺,不过,有一些人认为还有一样是很重要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葡萄酒业发展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呢?

  葡萄酒行业中有一句俗语叫“七分原料、三分工艺”。作为重要的基础资源,国内原酒市场格局在紧张的状态下一直动荡不安。近年来,从新天赖以安身立命的15万亩新疆葡萄基地,自2006年就爆出遭遇中粮抢收事件来看,国内葡萄酒巨头跑马圈地争夺原酒资源一番连续动作就没消停过——王朝收购原酒生产企业宁夏御马、长城在新疆宁夏等地建基地、张裕扩大烟台栖霞基地外也与宁夏农垦企业集团协议合作等等,无不显示目前国内葡萄原料产量和质量都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供应的瓶颈现象不断突出。毕竟,谁能更好的掌握原料(原酒),谁就拥有更多竞争的砝码。就连前不久爆发的解百纳商标权之争,12家国内企业联合抗议,归根结底还是原料的竞争。因此“七分原料,三分酿造”,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葡萄酒原料的竞争。

  据中国商务部预计,至2010年以前,国内葡萄酒产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葡萄酒产量将达到80万吨左右,葡萄酒在酒类产品中所占的比例,将上升到饮料酒的2%以上。根据国家葡萄、葡萄酒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将达到66.67千公顷,到2015年将达到100千公顷。依照如此推算,“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很难支持这80万吨葡萄酒产量,估计也只能靠进口来解决原酒不足的缺口。

  如今国内的酿酒葡萄品种基本是从国外引进,近几年葡萄种植面积也一直在稳定增长,同时葡萄酒的消费需求也呈快速增长态势。然而,在国内葡萄园及产量分布上,却存在着严重不匹配问题:东部葡萄资源不足够而产能大,使得许多东部企业为了抢夺取资源到西部收购原酒或者从国外进口原酒;而西部地区葡萄资源丰富且产能足够,但因消费市场一直未能积极有效的开拓,致使很多企业在产能上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状况。即使这样,许多企业仍然只顾各自眼前利益,纷纷忙着去“造”品牌、争市场。并没有从最根本的核心战略上重视打造葡萄酒产业链的一体化,以保根本、求发展。况且如今在国内葡萄众多产区在发展经营上也备受诟病:无法想象的偏大种植密度(在国外每亩葡萄植株一般在350棵左右,而国内不少葡萄园每亩植株在600棵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00棵)影响管理和品质;其次是葡萄品种的同质化严重,好象在烟台基本都念蛇龙珠这“一本经”,而不谋求差异化发展;简单薄弱的合作经营模式制约规模化生产,葡萄种植者与葡萄酒企业都为各自利益驱动,难以形成产业链合力与保障。

  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葡萄酒原料大约13.5万吨,主要来自于来自智利、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面对世界各国葡萄酒市场相对饱和及产能过剩,中国市场需求却日益活跃,中国自然也成为这些国家原酒资源的“流向”。进口原酒以及使用进口原酒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随着每年递增的进口量,缓解国内原酒供应不足局面,并且带动原酒价格下降,这对品牌终端产品的葡萄酒企业非常有利。现在,国内葡萄酒企业进口原酒后的运作大致可分为:国内瓶装国外葡萄酒(进口原酒、国外品牌、中国分装)、进口原酒调配灌装贴自有品牌(进口原酒+国内酒调配、中国品牌)。即使作为龙头企业张裕和长城都将直面进口原酒在国内罐装的这一由来已久的市场现实。例如,撇开大量进口的调配原酒不算,张裕推出澳大利亚进口原酒灌装的自有品牌希拉干红;中粮长城从澳大利亚进口原酒的自有品牌低醇干红也于2007年底正式上市。甚至由于国内的葡萄原料紧缺、成本因素以及自身加工工艺等问题,使得很多小的葡萄酒企业都在走进口再分装的“捷径”。于是,又有了进口原酒“威胁论”,轻则将导致进口酒良莠不齐,影响国内葡萄酒整体质量;重则将危及到整个国内产业链,使我国的葡萄酒原料供应受制于国外。

  其实无论种种,大多业内人士专家还是认为,当前中国的葡萄酒酿酒企业只有把有限的投入尽快转移到培植源头竞争力上,大力引进培育国外同类葡萄的优系品种,扩大基地栽培面积,不断提升葡萄品质和产量,才能从产能扩张以满足强劲的市场需求,逐渐化解葡萄原料供应的瓶颈,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个性、高品质的葡萄酒。并且由于全球变暖,中国渐渐成为全球葡萄酒的新产区,甚至有人预言在十年后中国也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葡萄原酒出口国。这样看来,进行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葡萄种植业,将成为中国葡萄酒业真正走向世界,成为未来世界葡萄酒市场重心的重要条件。

  链接:国内葡萄原料的三种获得方式基于土地权属模式的不同,目前我国主要有三种基地建设模式:一是直接针对个体农户的葡萄产地大收购模式。二是“公司+农户”的合作形式,也称订单模式,即企业通过预先与农户签订要约一定条件的保护价收购协议来固定葡萄供应基地,由企业向农户提供基础投入资金、苗木、化肥、种植指导服务等。三是自有基地模式,企业买断土地使用权,完全按照酿酒葡萄国际种植标准进行全面规范的建设,有现代化的设施、管理配套,由企业自己雇佣农民严格依循技术标准栽种。第一种模式备受诟病,但仍然大量存在;第二种模式占据当今主流;至于第三种模式,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大力投资建设自有基地的阵营。一般来说,以酒庄酒为代表的高档葡萄酒的发展,受葡萄酒生产商自有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的制约,未来中国最好的葡萄酒必将首现于拥有基地和技术双重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

  我国的葡萄酒行业发展前景是还可以的,不过,底蕴并不深厚,想要追赶上西方世界的葡萄酒,还需要一段距离要走,总之,大家看看上面的文章内容就应该会比较明白的了。

  

【免责声明】

葡萄酒网发布的信息、文章等,如发现有涉嫌侵权问题,请联系hr@putaojiu.com,我们将尽快处理。
  • 热门
  • 红葡萄酒
  • 白葡萄酒
  • 起泡酒
  • 法国
  • 意大利
  • 澳大利亚
  • 西班牙
  • 智利
  • 罗马尼亚
  • 热门
  • 新闻
  • 商情
  • 产业
  • 营销
  • 知识

排行榜

  • 关注度
  • 咨询量

新品上架

葡萄酒商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