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大师说 > 正文

李晨光——中国第一葡萄酒讲师的讲台和梦想

2016-11-11 11:24:10 来源:东方网

来源

东方网

投稿

我要投稿

为梦想而生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散发出一种光芒。在焦点聚集的讲台上,这种光芒是加倍的。可人生有时就是这么残酷,梦想和讲台,你只能选其一。中国葡萄酒讲师李晨光选择了前者。

李晨光的英文名是Stephen,翻译成中文是斯蒂芬。久而久之,圈内人都习惯称他为斯老师。今年36岁的他在过去的五年中,培养了上万名学生,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身了葡萄酒行业,剩下的因为葡萄而对生活二字有了新的解读和期待。

李晨光——中国第一葡萄酒讲师的讲台和梦想

第一眼看上去,斯老师并不具备成为一个明星讲师的潜质。像多数中国男人一样,他含蓄,内敛,甚至有些害羞,也缺乏滔滔不绝的好口才。讲台上的他顶着个常年不换,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分刘海。难怪他曾经的同事,同为葡萄酒讲师的李菲评价道,斯老师是一瓶干邑,不怎么时尚,但够经典。但就是这样一人,一旦他在课堂上抛出个笑点,那种反差所带来的幽默显得特别有张力,“笑果”是加倍的。他曾有个学生对酸味特别不敏感,即便是在品尝Chablis的时候,也无法感知其高酸度的特性。斯老师急了:“你,你是从山西来的嘛?!”

他擅长用自己那套独特的斯式幽默来解释抽象难懂的葡萄酒理论。在谈及葡萄生长与酒之间的关系时,他慢悠悠地来了句:“从这款酒可以看出,其果实的成熟度有问题。糖度够了,但由于生长期太短,味道不够浓郁和集中。就像有些人,年纪到了,但是心理不成熟。”

做斯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在他的课上,不懂酒体、单宁、橡木桶,喝不出黑醋栗、打火石、皮革味并不会成为太大的负担。于他看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并引导他们从葡萄酒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远比通过考试,拿到证书要重要得多。为此,他付出了额外的细心和耐心。他大概是中国唯一一个在开课之前详读学生个人资料的葡萄酒讲师。

“要是多数学生都不是业内人士,缺乏一定的葡萄酒基础,我就要调整授课方式和难度,比如把开放式的简单题转变成相对容易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不然,他们会有挫败感。而学生来自哪里,从小吃什么长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香气的记忆和味道的判断。记忆不同,品酒的逻辑和语言自然也不一样。”斯老师强调。

这样一来,老师自然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来自上海的学生对葡萄酒中的甜度没那么敏感,因为他们的妈妈习惯在菜肴里放上几勺糖;来自北方的学生怎么也无法分辨白葡萄酒中番石榴的味道,因为这水果根本不曾在他们的味觉记忆中存在过。

吃到些昂贵的进口水果,算是上他的课能得到的额外福利,比如黑醋栗、蓝莓、覆盆子、车厘子等等。

“这些水果主要生长在西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熟悉,但却是葡萄酒经典品酒词中的一部分。若是你从来没有闻过、尝过,又怎么能在葡萄酒中辨识出他们的味道?”斯老师说道。

但这些课前准备和教学工具的运用都不是斯老师最引以为傲的。在他带领学生拿起酒杯的那一刻,才是斯老师光芒最闪耀的瞬间,展现出他和其他老师最大的不同。

在中国,多数葡萄酒讲师都是摇头晃脑地背着Robert Parker或者Jancis Robinson等酒评家的品酒词,进行所谓的引导式教学:讲师轻晃酒杯,深沉地来一句,明亮的红宝石色,中度酒体,有法国橡木、樱桃草本的味道,收尾绵长。学员接着品酒,感觉仿佛一切都如老师所说的一样。

斯老师却坚持要求学生盲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自己独立的品酒思维和词汇。他相信,一旦学生具备了这个能力,那才是真正意义上建立了对葡萄酒的自信,并从中获得收益一生的成就感。斯老师的训练呈阶梯式,从对味道和香气最基本的感知开始,像是甜度、酸度、成熟度,再慢慢提升到更细微的感官差异,像是红色水果、黑色水果、热带水果的香气。

“那要是碰到有些学生天生对味觉不敏锐,就是品不出来,连最简单的酸与甜,水果与草本都分辨不出来,怎么办?”我问。

“品酒是熟能生巧的,犯错没什么。而且我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大不了我给他课后辅导,专门找两瓶针对他盲点的酒来训练!”斯老师说得很坚定。

【“离开逸香的那两个月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日子。一个老师,没了讲台,那真的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不知道等待我的未来是什么,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回想起来,李晨光有点哽咽。】

像斯老师这样一个为讲台而生的人,一旦离开了讲台,是要承受多少彷徨和失落。

2013年6月,一条“金牌讲师李晨光出走逸香”的新闻登上了各大葡萄酒媒体的头条,逸香是中国最大的葡萄酒教育机构,总部位于北京。业界一片哗然,纷纷猜测斯老师的离开背后是否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斯老师与逸香之间一直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他成名于逸香,在过去的三年里,他除了是逸香最受欢迎的讲师,还担任培训部经理。逸香也因为斯老师的专业和人气,稳坐中国葡萄酒教育的头把交椅,并逐年扩大经营规模。于逸香来说,斯老师的离开是致命的。他是中国第一批也是逸香唯一一个WSET diploma持有者(教授WSET3的必备资质)。截至目前,大陆地区拥有这张证书的不到10人。这意味着逸香在短期内无法推出WSET3课程,自然也就称不上中国第一了。

斯老师对此一直讳莫如深。甚至于,不谈这件事是他接受采访的前提。他只给了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了解斯老师的人都清楚,他把教育当成是一份值得投入一生的事业。而他的前东家似乎是将打造互联网帝国作为其终极梦想,教育只是一块跳板,抑或是一份副业。

“我的偶像是新东方的俞敏洪,他将教育打造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服务。我的教育梦想就是提供给学生一套完整的服务,从课程注册,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考前复习到最终的考试。”斯老师说。

除此之外,教育拥有的其他行业所没有的特殊属性,老师的一句话或许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教书和育人很难分开,但育人的责任经常和商业利益相冲突。国内有相当一部分葡萄酒教育机构,他们不是明着鼓吹就是含蓄地引导,总之就是让学生相信,只要考出WSET,就能有份高薪的工作。可斯老师总会在课堂上点穿这个谎言,并向学生揭示一个听上去有些残忍的事实:如果你自己不是那么有钱,如果你指望学葡萄酒来赚钱,那还不如早点离开。因为你根本承受不起那些贵到咋舌的fine wine(精品酒),而那些所谓的高薪承诺根本就是胡扯。

没有了学生和讲台,也就没有了成就感和追寻梦想的勇气。斯老师下定决心,要把失去的找回来。几经周折,他于去年(2013年下半年)在上海自立门户,开班授课,一切重新开始。

“哎!若是为赚钱就不做教育了。”斯老师坦陈,教育的利润空间是微薄的,付出的精力却是巨大的,选择做下去更多地靠梦想来支撑。

中国的WSET课程基本上都采取三到五天的密集授课,他在讲台上每天一站就是八个小时。最忙的时候,他一个月开四次课,连轴转。

课堂上品酒用的酒单虽关乎教学质量,却存在着很大的成本压缩空间,多数讲师依赖酒商赞助。甚至可以由此大胆推断,学生们喝到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积压在仓库里的滞销品。斯老师对独立制定酒单非常坚持,甚至都有些固执了。

“教学用酒承担的功能与商业用酒是完全不一样的。好喝,性价比都不是第一考量,鲜明忠实地反映产区风格才是最重要的。”斯老师强调。

他用法国卢瓦河谷的长相思来举例。在中国卖得好的都是那些经橡木桶熟成的,有着国人喜爱的复杂烘烤香气。但这个产区经典的长相思都不经过陈年,直接饮用,呈现清新的口感。这样的酒,在中国不好卖,因此又贵又难找,为了找一款这样经典口味的长相思,他至少联系了十家供货商。

斯老师以他的幽默、耐心、爱心和坚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多数上过他课的学生都成为了他交心的朋友。但这两个月,学生发给他的好多条微信都让他觉得沉重和压抑。有个WSET diploma在读的学生写道,学葡萄酒似乎是给自己下了个套,如今陷入了一个动弹不得的泥潭,再也没能力往前迈一步,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无力承受。

“这样的心情,我都能理解。当年,我也是那样走过来的。”斯老师说着,思绪回到了10年前他在英国的那段“光辉岁月”。

【他清楚的记得,就是那一瓶具有新世界风格的Rioja,果香浓郁而奔放。他边喝酒,边看那年的卖座大片《神话》。不知道是因为女主角金喜善太漂亮还是那瓶酒真的好喝,他不知不觉中喝了整整一瓶,打破了自己酒量的历史记录。】

2004年,斯老师已从山东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并做了两年的中学英语老师。此时的他意识到自己并不享受中学老师这种中规中矩的生活,也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他选择去英国的曼切斯特,既不为留学也不为工作,就是要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也就是西方流行的“gap year”。到那里的第一个周末,斯老师就不淡定了。

他去超市逛逛,顺便买几罐啤酒,却意外地发现在英国,一瓶葡萄酒也就比葡萄酒贵个15元人民币,哪像中国,便宜点的啤酒才2块钱,最差的国产葡萄酒却要18元。斯老师盘算着,既然没差很多,那不如试试看高大上的吧。一开始,和大多数葡萄酒初学者一样,他只喜欢白葡萄酒,尤其是酸酸甜甜的那一种,像是蓝仙姑Riesling。斯老师曾经看不懂酒标,挑酒看包装,喝酒用水杯,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把一瓶昂贵Sauternes给扔了,理由是喝上去太甜。他有试着像那些酒评家一样去欣赏波尔多红酒的美,可努力了十多次都以失败告终。

“我当时觉得红酒又酸又涩,一点也不好喝,直到2006年的那一晚,我遇上了一瓶Rioja。”斯老师回忆道。

为了能品尝到更多的好酒,斯老师在2007年4月成为了伦敦私人会所Morton’s Club的一名侍酒师。这职业很锻炼人,除了能喝到很多名贵的酒,高强度的工作每天要持续到凌晨。他苦中作乐,练就了单手开酒刀,快速开瓶的本领,受用至今。他只要在讲台上露两手,同学们纷纷投以崇拜的目光,瞬间打起精神上课,屡试不爽。同年,他也开始了WSET diploma的学习,花了整整三年才真正拿到证书。

“那段时间很痛苦,甚至于是挫败。我已经品过最少一千种酒,但盲品时,还是一次,又一次,再一次的错。”斯老师回忆道。

如果是在中国,他还能去找朋友倾述,但他只身伦敦,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让斯老师的学习之路更为心酸。他没有放弃过,白天,穿梭于各大品酒会练习盲品。到了晚上,伦敦城里总有一扇窗户亮着灯到深夜,那是斯老师在苦读,房间里放着Beyond乐队的歌,他觉得他们的歌词和旋律传递着励志的正能量。他最爱那首《海阔天空》,里面唱道“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放弃过心中的理想”。

李晨光不是没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Master of Wine(葡萄酒大师),这是葡萄酒世界最高的学历之一,也是业内人士的终极梦想。可他对此一点也不乐观,说道:“如果通向Master of Wine的路是深渊,那么我就是在搭梯子。甚至,走不到尽头也没关系,我只要能看到它就行了。”

要通过这场号称世界上最难的考试,障碍重重。它对知识的广度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全球各产区和消费市场的熟知,这都需要做实地考察。但老师的身份,定期的开课都限制了他时间和行动上的自由。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市场分析报告、产区介绍都是用法语和英语写的,中国人占尽语言的劣势。

斯老师在考生和老师两个角色中忙碌的穿梭着,刚开完课,就飞到波尔多、香港去读大师班。

采访的时候,我问过斯老师一个问题:“如果要选择一款酒来形容你自己,你会选什么?”

他是一拖再拖,一直没给出个答案。

但斯老师最近写的一句微信签名好像说明了些什么:

“我是一瓶老年份的酒,不到开瓶的那一刻,你永远都不知道岁月沉淀带给他的是绝代的风华还是无情的摧残。”

其实斯老师这瓶酒开与不开还有那么重要吗?人如其名,李晨光,用一束晨光温暖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正视中国葡萄酒的未来。

【免责声明】

葡萄酒网发布的信息、文章等,如发现有涉嫌侵权问题,请联系hr@putaojiu.com,我们将尽快处理。
  • 热门
  • 红葡萄酒
  • 白葡萄酒
  • 起泡酒
  • 法国
  • 意大利
  • 澳大利亚
  • 西班牙
  • 智利
  • 罗马尼亚
  • 热门
  • 新闻
  • 商情
  • 产业
  • 营销
  • 知识

排行榜

  • 关注度
  • 咨询量

新品上架

葡萄酒商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