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大师来带你一起解读智力葡萄酒我们都知道,在国内的葡萄酒市面上,智利葡萄酒占的份额其实是非常多的,那么智利的葡萄酒有哪些值得我们去解读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智利赤霞珠的窘境
赤霞珠是智利葡萄酒行业的基石之一,据2013年数据显示,赤霞珠种植面积占智利葡萄种植总面积的32%,达42,195公顷,主要集中在空加瓜谷(Colchagua,12,445公顷)、莫莱谷(Maule,10,802公顷)、迈坡谷(MaipoValley,6,669公顷)和库里科谷(Curico,5,404公顷)。赤霞珠算是智利种植的葡萄品种中的贵族,它自19世纪被智利贵族从波尔多带到智利,之后就被用来酿造国内最负盛名的葡萄酒。简言之,赤霞珠是智利葡萄酒酿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它的地位如今受到了一定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是由于智利葡萄酒的多样性造成的,包括葡萄品种、生厂商、酿酒风格、风土等等。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赤霞珠在智利表现不佳,不少酒款表现出过熟的果实、干涩的口感和带有酒精味的回味,乏善可陈。在一些对智利赤霞珠的专业品鉴会上,也有评审和品鉴者频频道出“很失望”、“平淡无味”的评语。
2、诱因良多,重点要改变酿酒理念体系
当然,任何事都有例外,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同意以上的结论,但这是一个行业大体的情况。智利顶尖酿酒师MarceloRetamal就坦诚地说:“我自己都不太喜欢喝自己酿的赤霞珠,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智利名庄伊拉苏(Errazuriz)的FranciscoBaettig也称:“当智利开发了更多振奋人心的品种和产区后,赤霞珠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而且,我们一直以来的印象都是赤霞珠很容易酿酒。”当与众多酿酒师和葡萄栽种者交谈后便发现,一部分原因是葡萄园的健康问题。由于葡萄藤本身品质一般、葡萄园选址、病毒害虫、灌溉所致的压力(为了增大种植强度)等问题,智利很多赤霞珠葡萄藤必须过早掘根。莫蓝酒庄(VinaMorande)的酿酒师RicardoBaettig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们给赤霞珠施加了太大压力,如今也付出了代价。”不完善的酿酒标准也是主要诱因之一。Retamal称:“为了避免吡嗪类(Pyrazines)带来青椒味,大家都采收过熟的葡萄,然后用人工培养酵母和橡木桶来酿酒,这样是符合生产标准,但终究缺乏多样性。”卡萨伯斯克酒庄(CasasdelBosque)酿酒师GrantPhelps:“这里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很多大型酒厂理所当然地认为赤霞珠是特别坚韧的品种,所以有这么一种趋势:采摘时间并不依据葡萄的成熟度,而是看酒庄后勤运作进度。”SebastianDeMartino还补充了一点:“智利工业结构也不允许冒风格转变上的风险,很多智利葡萄酒的销售都在零售方面,而且消费者也期望能有个固定的风格。你越关注这点,就越能规避风险。”
3、承担风险
风险与安全对立,如此两难处境,让酿酒师们不得不把改变提到日程上来。一些有远见的酿酒师正选择走向风险之路,数量不少的酿酒项目,关注点都在挖掘智利赤霞珠的优雅和表现风土的特质。结果才刚刚显露,可以说,这就如一辆巨型车辆,推动难度颇大,但车轮已经开始动了。
关于智利葡萄酒的知识小编已经为大家讲解了,智利的葡萄酒是非常有特点的,每一款葡萄酒都有不同的风格,品尝起来风味会不一样,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了解关于更多智利葡萄酒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