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膘”是什么意思相信现代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了,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吃的健康、享受。以前在立秋这天,中国民间有“贴秋膘”一说 。 以前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是要吃肉,“以肉贴膘”。
立秋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贴秋膘还是被很多人追捧。
对于贴秋膘这件事,美食家汪曾祺金口决断:“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从前北京人有到野地里吃烤肉的风气。玉渊潭就是个吃烤肉的地方。一边看看野景,一边吃着烤肉,别是一番滋味。”烤肉也未必非吃北京式的,大可贴一回“洋”秋膘。
名正言顺的烤肉季
“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依照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便有了秋风起“贴秋膘”的习俗。贴秋膘自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一来弥补苦夏时胃口不佳失去的体重,二来又为之后的寒冬积累能量。肉类菜的种类多样,不过美食家汪曾祺金口决断:“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

据汪曾祺考,老北京的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用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柴,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往昔,爱吃烤肉者多,如著名的烤肉宛就有齐白石、张大千的题匾,还有梅兰芳的题诗。齐白石所题的匾额“清真烤肉宛”边上有两行注脚:“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
”汪曾祺最终发现,“烤”字确实是近代人造出来的字。
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
将新鲜的肉类,放在火上烤食,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人类因发现了火,而脱离生食之类的进化论。也因此全世界各国的美食中,都能发现烤肉的存在,就显得再自然不过了。更进一步为烤肉寻找些意义,脱离生食即是走向文明,烤肉的发明也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的起源。
当然,千百年之后,科技的介入让烹调方式更是日新月异,此时重提烤肉,倒有些拒绝工业化回归自然的意味。试想一下,新鲜的肉类在炭火上烘烤,稍稍撒上些盐和胡椒,肉食外焦内嫩,汁水四溢,肉的鲜味在调味的承托下,芳香可口,比之浓油赤酱更凸显了肉类的天然之味。
“少即是多”,越简单的菜肴就越能区分品质。曾做过《纽约时报》餐厅评论员、《美食家》杂志总编辑的露丝·雷克尔,曾写下父亲从肉店买回肉扒,在家中烹烤,最后一家人大快朵颐的回忆,而肉扒喷香四溢,多汁鲜嫩的滋味,正是她爱上了美食,最终成为美食作家的原因。
相信很多人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就有理由去好豪吃一顿烤肉了。现在的人们比较注重自己的饮食健康,所以膳食搭配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去吃烤肉要找对地方,找对符合自己口味的烤肉,尽量不要去一些信誉不好的烤肉店,免得花钱遭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