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瓶上的酒标,是相当于一个人的身份证一样的存在。从酒标上你能清楚地知道这瓶酒叫什么名字、来自哪个产区、是哪个年份的、酒精度多少、容量多少,更甚至于你能知道这瓶酒的等级、这瓶酒的大致价位等等。但是国内的葡萄酒多是进口的,酒标上全是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或西班牙语,非本国母语,读来有障碍,怎么办?今天,就教你如何读懂国内法国波尔多(Bordeaux)葡萄酒的酒标。

在葡萄酒的世界里呆得时间久了,不用打开葡萄酒品尝,只须看一眼酒标,差不多也能看出这瓶酒的大概。说这话倒也不算是自夸,因为葡萄酒是有生命的。如果把葡萄酒液看作血肉,葡萄酒的味道看作是灵魂,葡萄酒瓶是躯体,那么葡萄酒的酒标,就是这瓶酒的脸。在人生江湖闯荡一些年后,通常看一眼某个人的脸,即使他不动声色,也差不多能看出这个人的全部。所以从酒标观察酒是有道理的。
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解读如何通过酒标了解葡萄酒:一
满脸横肉,或者贼眉鼠眼,也可能是个好人,但通常不大可能是内心优雅的绅士。透过酒标这张脸,也能看出它的血统渊源。法国人的酒标,通常标着城堡庄园,那是因为这瓶酒,就是在那个城堡庄园里分娩长大的,有夕阳照在那城堡斑驳石头上的味道。
所以,酒标也有气质。看酒标, 先不急着看那些莫明其妙的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和英文,先看看它的气质,就差不多能知道它来自哪里,在等谁。
据说,如果算上前身,酒标有5000多年历史了,那时它的样子挺原生态,仅是封泥上的标记而已。后来,希腊人直接在泥坯上刻写标记,罗马人则在容器上拴羊皮纸,注明这瓶酒的信息。直到采用玻璃瓶装酒后,才开始出现目前酒标的样子。根据考证,最早的酒标出现在1756年,是张黑白标签。
200多年后,酒标长大成人,印刷技术突飞猛进,文字内容日趋复杂,几乎囊括这瓶葡萄酒的绝大部分信息。酒标形状也变得千姿百态,除了椭圆、长方这些传统正装,还出现了马鞍形、月牙形、面包形这些奇装异服,有些更为怪异,看起来像是内衣外穿,也算顺应了流行趋势。
随着品种的日趋丰富,酒标已经跻身于邮票、火花和烟标等传统收藏行列,并称为现代四大平面收藏。很多国家都有酒标协会,有的会员多达几十万人。法国酒标协会主席个人收藏达到28万张。
只是,酒标收藏有个难点――揭标。揭标可是个技术活儿。
传统粘接的酒标勉强可以揭下,而那种标贴纸工艺的酒标,宁可瓦碎,绝不玉全。笔者多次在就餐时看到心仪酒标,请服务生帮助揭下。对方或用温水泡,或用热毛巾捂,热情些的还用上厨房蒸汽,但基本上没有得到过完好酒标,皱巴巴的有之,弄糊了文字图案的有之,破损更是家常便饭。
唯一例外,是在从新加坡到约翰内斯堡的航班上。喝完新航供应的一瓶南非红酒,后味恰到好处地内敛。于是讨要酒标。领班是个小个子中年男人,有贵族庄园大管家的感觉。他做出略带神秘表情,一会儿,从操作间出来,递给我一张用透明纸封好的酒标,完好如新,尤如处子。我至今不知道他是用什么方法取下的。
据说,现在有了一种新工艺,是一种双层酒标,第一层可以方便揭下来,便于收藏。不过我至今还没遇上。
话说远了,回头说酒标气质。酒标虽多,但人以群分,标以类聚。笼统说,从气质上看,同葡萄酒一样,酒标也分属新世界、传统世界两大阵营。传统世界的酒标,图案含蓄平和,文字中规中矩,严谨复杂,全是历史传承,法国AOC、意大利DOC、西班牙DO,俨然自成世界;新世界酒标,简洁随意,通俗易懂,抑或标新立异。不过,如今地球都成村了,世界趋同,新世界、传统世界的葡萄酒口味也日趋接近,两者酒标风格也不再迥异。
倒是一些国家的酒标,仍能保持自身风格。比如,德国酒标印刷考究,工艺精湛,文字复杂冗长,像是在诉说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严谨。日本人似乎不怎么生产葡萄酒,其清酒酒标则把日本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酒标收藏者的珍品。风之一轮、腰古井、露时雨、大山吟水花、真澄吟酿、一人娘,先不论画面和款式,仅这些酒标上的名字,就能让人联想到木屐敲响在清晨小路上,窗下有棵樱树,花瓣如雨。
波尔多很多葡萄酒的酒标图案都跟酒庄建筑有关,如玛歌酒庄(Chateau Margaux)葡萄酒的酒标图案是该酒庄建筑的正面图。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木桐酒庄的酒标图案就别具一格,极具收藏价值。自 1945 年起,木桐酒庄每年(2000 年除外,这个千禧年只挑选了酒庄酒标艺术博物馆里的一座公羊雕像作为主题)都会邀请一位艺术家为酒庄正牌酒的酒标进行创作。
标示会是很容易在人们心中留下记忆的,因为它的图案都是比较简单的,就像车的每个品牌都会有它独特的标示,也是非常容易让人分辨出来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葡萄酒还得让人记住才会想喝它呢!根据小编的介绍你记住了几种呢!